这是儒家的主张,因为有孔、孟二位大贤先后为其张目,是当时很受欢迎的治国之策。

    至少明面上是这样………

    很多国君为了表现自己是一位仁义君主,对外都是宣称国家奉行王道。

    甚至孝公想要效仿的穆公,当时也是因为百里奚主持的王道之法,才让他成为了春秋五霸,这个说法不但在天下流行,在秦国本身也有很强的市场基础。

    果然,秦孝公这次也肯定了商鞅的献策,但还是以和秦国目前的现状不符,未予采纳。

    第二次面试结果依旧不理想,但好歹留下了一线生机,最重要的是,商鞅摸准了孝公的脉。

    第三次面试时,提出霸道法制,提出《强秦九策》,一下就征服了秦孝公,最终得以成功入职秦国高层。

    …………

    可以看出来,商鞅入秦的过程带着很强的功利性。

    某种程度,有点像现在的公司寻求投资人投资。

    先拿一个项目试水,投资人不喜欢再换,投资人还不认可,再换,直到投资人认可,皆大欢喜。

    这个版本的商鞅,形象更像是一个政治投机者,贩卖自己的治国理念。

    甚至让人怀疑,如果孝公喜欢王道,还会不会有名垂千古的商鞅变法。

    当然,也有一种说法是商鞅试探秦孝公,他是在考验秦孝公是否值得投效,两者的理念是否相同。

    就像是《三国演义》里的诸葛亮,用三顾茅庐试探刘备的仁厚和胸襟,最终认为是一个可以辅佐的明主。